認識心房顫動(AFib)

利用「血壓測量×心電圖記錄」,早期發現心房顫動

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,約有4成的患者沒有症狀,而且多數為陣發性,是容易在健康檢查和定期診斷時被忽略的疾病。而且,心房顫動容易與高血壓併存,根據資料顯示,「有50%~60%心房顫動患者患有高血壓」,且「有10%~20%高血壓患者患有心房顫動」。

若同時患有高血壓和心房顫動,引起腦梗塞等嚴重疾病的風險就會更高。為了預防腦梗塞,心房顫動的早期發現與治療也就相當重要。透過能同時測量血壓及記錄心電圖的手臂式心電血壓計,協助早期發現心房顫動。

高血壓患者,罹患心房顫動約為常人3倍

從2019年~2020年日本的「以1,605位65歲以上男女為對象之心房顫動記錄監測調查」顯示,1次心電圖記錄中檢出心房顫動的機率占全體的0.93%。觀看細項,可知高血壓患者的檢出率為1.59%,無高血壓的正常人檢出率則為0.51%。由此結果來看,高血壓患者檢出心房顫動的機率與無高血壓者相比約高出3倍。

何謂心房顫動

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,會使心房像痙攣般發生細微震動,進而導致血液無法順利送達全身。心臟通常會依照「竇房結」發出的電氣訊號規律地跳動,但若發生心房顫動,竇房結以外的地方就會產生不規則的電氣訊號,導致心臟無法正常跳動。

心房顫動與腦中風的關係(栓塞型中風/心因性中風)

當心房出現顫動情況時,左心房收縮效能不佳,造成血液無法有效排放到左心室,導致血液淤滯形成血液凝塊(血栓)。
心房內的血栓剝落,隨血液流至大腦,造成阻塞並引起腦中風。

心房顫動患者,腦中風機率約為常人5倍

「栓塞型中風 (又稱心因性中風)」的發病原因絕大多數是心房顫動,這是一種嚴重時會危及生命的腦梗塞。即使活下來,也很有可能留下癱瘓等後遺症。資料數據顯示,心房顫動的患者,其腦梗塞風險比沒有心房顫動的患者高出約5倍。而且,無論有無症狀,腦梗塞的風險和死亡率都沒有差異。

有疾病

無疾病

※1000例於2年內的發病案例

出處:P AA World, et al. Stroke 1991:22:983-988

心房顫動大多沒有症狀,難以早期發現

心房顫動的特徵是在惡化的過程中常常不會讓大多數患者察覺,會慢慢演變為慢性病。大約有4成心房顫動患者完全沒有自覺症狀,即使出現心悸、喘不過氣、頭暈、容易疲倦等症狀,也有很多人因為症狀很快就恢復等原因而不去醫療院所就醫。心房顫動開始時都會是在短時間內發作,隨即又恢復正常的「陣發性心房顫動」。因此,通常認為很難透過每年僅做1~2次的健康檢查早期發現。

6成有症狀

※您可能在頻頻忽視後習慣症狀,變得更難察覺......

4成無症狀

出處:Senoo K, et al. Circ J. 2012;76(4): 1020-1023

在家每天規律量測心電,可幫助早期發現心房顫動

市面上有販售可以在家裡輕鬆記錄心電圖的心電計,或具有心電圖記錄功能的血壓計。藉由讓醫師確認心電圖,可正確確認是否發生心房顫動。尤其建議高齡者及高血壓患者,培養習慣,每天測量血壓並記錄心電圖。

市售儀器偵測心房顫動

  • 心電計
  • 血壓計
  • 如何偵測

  • 利用電極片,直接記錄心電圖波形

  • 透過壓脈帶感測器,從脈搏數作推斷

  • 量測次數

  • 1次心電圖記錄

  • 3次測量血壓與脈搏,量測所需時間較久

  • 偵測結果

  • 完整心電圖可供醫師參考,具臨床意義

  • 無法提供心電圖

【小百科:心房顫動的心電圖波形特徵】

正常的竇性心律

心房顫動

【小百科:如何判讀心電圖波形】

P波

心房去極化時產生的波形。左右心房去極化的時間有「偏差」,首先右心房去極化後,左心房約延遲0.03~0.04秒才會開始去極化。P波的前半部分相當於右心房去極化,後半部分則代表左心房去極化。

QRS波

心室整體去極化所呈現的波形。最早出現向下的波稱為Q波,向上的波稱為R波,在R波之後出現的波稱為S波。從房室結節傳遞而來的電刺激將傳遞到希氏束-傳導束(左側和右側)-柏金氏纖維-心室肌。一般而言,健康成年人QRS波的寬度在0.10秒以下。

T波

從心室去極化復原所呈現的波形。反映已收縮的心室擴張後,到去極化消失為止的過程。